揭秘唐僧真实人生:得道高僧竟是偷渡者西天取经的真实磨难

2024-06-23 21:50:4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揭秘唐僧真实人生:得道高僧竟是偷渡者西天取经的真实磨难唐僧,这个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着的伟大僧人的现实形象,却在人们的脑海里渐渐模糊。故事与原型几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被这部名著耽误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玄奘本姓陈,名袆,生于隋朝,13岁出家成僧,这在当时的隋朝可算是闻所谓闻见所未见的,毕竟在隋朝想要成为一名僧人还有很严苛的考核且需年满十八。

  幸运的是这匹千里马在如此年纪便遇到了他的伯乐——当时的大理寺卿郑国善。一句“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主考官郑国善安博体育登录入口,并破格将他纳为僧人取法号玄奘。

  小玄奘天资聪慧,对于佛法研究悟性很高,学习速度很快,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的玄奘游历各地寺庙,参访名师,但是各地高僧对经书的见解不一样,各种经典不尽相同。

  随着年纪的增长,现有的学习已无法满足玄奘对佛法的探索。正在此时玄奘遇见了来自印度的波颇蜜多罗,此人是印度权威佛学院的优秀,知道很多唐朝当时没有的佛经,佛学造诣远在玄奘之上。

  玄奘在与他的交流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佛学经典,更是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远不能及这位印度佛学。

  多种因素交集下,更是坚定了玄奘想要西行去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也是今天的印度取经的心,以解自己心中无法解答的疑惑。

  路途遥远,千难万险;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无人支持,只身一人……如此情形下普通人再坚定的心也会有所动摇了,但是玄奘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誓要西行取经发扬佛法,其精神意志是常人所不达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虽有三个武功高强的保护,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如愿到了西天取得真经,而在现实中这位唐朝高僧只身前往天竺所历经的磨难更是我们常人难难以想象的。

  首先,前面提到了,玄奘西行属于偷渡,不受国家支持是不合法的,那么他出行的第一阻拦者便是来自国家的军队和士兵,玄奘虽然乔装出行混入灾民中,但还是被士兵发现了其踪迹。

  紧接着便是无法预测的路途艰险,茫茫大漠的生存环境是极差的,可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况且玄奘在穿越沙漠的时候还差点被士兵的箭刺穿心脏,而随身携带的水壶也被打翻,在烈日炎炎看不见一处水源的沙漠,也许是上天宠幸。

  在如此绝境中,玄奘孤身一人竟挺过了整整五天并且成功走出沙漠来到了第一个国家——高昌国,今天的新疆吐鲁番东。

  除了士兵追杀、路途遥远还有常人无法抵御的物质、荣华富贵。高昌国从国王到群众,无一不笃信佛教,曾有记载“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

  而面对这样一个高僧的路过,国王更是热烈欢迎并且希望他能留下来讲经诵佛,否则就要将他遣返送回长安。

  奈何玄奘以绝食明志,“水浆不涉于口三日”,最后才得到国王的妥协,提出同意放行但是玄奘需与他结拜为兄弟且学成归来后要在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诵佛。

  玄奘无奈同意后,国王还为玄奘准备了四个伴其左右,法衣、黄金、绫绢无数,同时还给他写了24封国书助他通行。

  而以上种种仅仅才是玄奘从长安到达第一个国家的过程,后面等待他的还有很多,他先度过孔雀河,又翻越冰山长达七天七夜,还翻越帕米尔高原等众多高原,跋山涉水。

  历经千难万险,玄奘终于到达梦中圣地,而一心潜学的玄奘却并不能逃过俗世纷争,除了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等待他的还有各方势力的威胁与阻挠。

  玄奘来到那烂陀寺后拜戒贤法师为师潜心学习梵语,刻苦研究各种大小乘经论,其中《瑜伽师地论》便学习了五年有余。

  此外他还游历天竺,足迹遍布天竺各地。公元641年,玄奘重回那烂陀寺,此时的他已学至大乘,在恩师的邀请下为大众讲解唯识经典,其将所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收到大众追捧。

  此外面对小乘僧人的《破大乘论》,他写下著名的《制恶见论》,破除其狭窄见地,恢复大乘学说的影响,从此玄奘在天竺声名鹊起。

  公元642年,印度统领在全境发布命令,声称要举办一场大型的佛教经义辩论会,这场大会邀请了众多僧人及有头有脸的人物前来参加,几乎聚集了整个国家的精英。

  而如此兴师动众的举措仅仅是为了与玄奘法师进行自由辩论,找出其《会宗论》《制恶见论》两本著作中的错误。

  如此盛会举办了整整十八天,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妇女老少全都出门观望,大家都觉得即便是圣人降世也不可能在如此阵容中不败,大家都等着看玄奘法师的笑话,等待看他人头落地。

  而玄奘法师则神色自若、从容不迫,面对源源不断的、学富五车、造诣深厚的精英提问与质疑,不露怯色,一一化解。

  直到大会结束也依旧没有人能够反驳他的立论与见解,在场的人无一不心服口服,不论男女老少全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统领见到此等情形激动万分,当场赏赐玄奘法师大量的金银财宝、锦衣绸缎,按照当时的习俗,获胜者还可以骑着大象游街,接受所有人的崇拜与敬仰。

  但是这些所有的这些都被玄奘法师一一拒绝。人们又一次被吸引,他的淡泊名利、超然的态度,让人不得不钦佩。因此他还获得了大小乘僧众给予的“大乘天”与“解脱天”的尊称。

  而如此盛誉、功成名就的玄奘在大唐王朝依旧是个“偷渡者”身份,当他离开天竺,回到阔别已久的大唐又会遇到何种状况呢?

  经过那场声势浩大的大型佛教经义辩论会后,玄奘法师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学成,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便决定回国。

  在他到达大唐帝国边境后,又派人跟随商队到长安,向朝廷解释当初违禁偷渡的原因。为了顺利回国,他足足等了八个月,才收到了特赦回国的消息。

  得到消息的玄奘为了再次确认朝廷的特赦消息,还再次上报行踪听候发落。而此刻的唐太宗即将征战高丽,接报后赦令玄奘速来相见。

  路途遥远,玄奘不辞辛苦,背着657部经书和150颗如来肉舍利,历经两年终于回到大唐,至此他已与故乡分开将近20年,行程共计5万公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回到长安的玄奘与当时的偷渡处境大不相同,朝野上下无不欢迎,甚至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玄奘还去会见了唐太宗。

  唐太宗对玄奘大加赞赏并邀请他将西行的所见所闻书写流传。而在此后的一年里玄奘便在的协助下写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回国后的唐僧便致力于佛经的翻译,贞观二十二年,玄奘便翻译出《瑜伽师地论》,唐太宗还亲自为其撰写了序言《大唐三藏圣经序》。

  此后玄奘还翻译出了六百多卷的《大般若经》,而那时的玄奘年事已高,这部《大般若经》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公元664年,玄奘法师于玉华寺圆寂,终年69岁。

  玄奘法师的一生是传奇,不是神人胜似神人,比起《西游记》中光怪陆离的见闻,神魔仙妖地各显神通,玄奘法师的现实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不已,久久不能回神。

  艺术源于生活,而玄奘法师的一生即是艺术本身,他的存在就是中国佛教的巅峰,引领着中国佛教走向更加深远的境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