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解读

2024-04-10 00:44: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瑜伽经》解读不要担心读不懂。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瑜伽经》中阐述的是可以亲身体验的「法」。

  在公元前大约300年的时候,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

  帕坦伽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的《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此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

  圣哲帕坦伽利创造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他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于理论之上的,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

  虽然《瑜伽经》译文的内容看起很简单安博体育,实则每一句或者每一字都有深意。只有自己的习练达至相应的状态时,才可以真正知晓其真实的意义。《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正如吕萨先生所说, 「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

  研读经典,实践证明,听闻开示等等都是学习。不过,当人们做很多研究时,心会充满了文字,以至于醉心书本而忘了自己。当然,这只会发生在无智慧、缺乏自制与正念的人身上,散漫心、杂谈成了例行公事。这并非来自研读本身,而是不精进修习,忘了实践的重要性!

  《瑜伽经》,全文只有四章,196句。从篇幅上说,是很短了。一部关于瑜伽的经,开章即是「冥想」,然后说「实践锻炼」、「禅定力量」,最后「解脱自在」,就完了。真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说的,「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一直觉得很精辟,于是就自然地铭记于心。我认为,研读《瑜伽经》最简单的方法,是提问,然后求解、体证。这就是把书读厚。如果只是一口气读完,没有深刻的思考,或是足够的习练体证,就难以理解经典中的深意,甚至可能会肤浅地认为它很浅显易懂。

  请注意,「现在」,「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讨论的是此时此刻、此情此境、当下的东西。

  这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并不是只涵盖了时间,还对应着与之匹配的空间。就如同,现在,我们开始习练习练冥想,这意味着,我们安坐在柔软的垫子上,身心舒适、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没有打扰等等,完全属于这个时空的东西。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第二句是对瑜伽最精准的定义了。一句简单的话,却需要无数作答。什么是控制?怎样控制?如何才算控制住了?意识是什么?潜意识是怎样影响人的状态的呢?转变又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问出许多。

  当自己,并不是通过谁的口,亲自来回答这些的时候,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大概就是老师说的「把书读薄」。

  于是,读了许久后,我也试着说了一句话,「瑜伽,调养和重塑身心灵」。以后,再慢慢诠释这句话。在这里,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冥想。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它依照「金字塔」的形式呈现。你不要着急,担心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慢慢往下读,关于「控制」、关于「转变」、关于冥想等等都给出了「答案」。

  在第一章的后面部分,提及了四个「冥想的概念」:「最高的冥想」、「另一种冥想」、「有种子的冥想」、「无种子的冥想」。

  实际上,我更多是把它作为瑜伽的类别,因为在这里已经把某种冥想作了详细的描述。比如最高的冥想,讲到了「真我」、「与宇宙联合」、「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之后,是一个转折(不知原作梵文是怎样),可以确定的是,后面讲的是无种子的冥想,没有分别心的、真我呈现的、智慧与真理合一的。

  我认为,最高的冥想即是指无种子的冥想。它们是从不同的面向来定义或者说把冥想进行分类,或者说冥想的境界。这些都是名相概念。

  不过,如果这样去诠释冥想是什么就比较繁琐,很抽象。虽然圣哲帕坦加利先在这里把冥想状态或者说冥想境界详细描述了一番,但是对于没有习练和体证的人,还是很难明白冥想是什么。

  这里分别定义了什么是「凝神」、「入定」、「三摩地」,并且指出「此三者形成冥想」。因此,我们可以试着把它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冥想就是将意识专注在一物之上,周流不断的知觉,到达物我两忘、人天合一的状态。像是这样这就是「冥想」了,关于意识的、知觉的、无我的……

  在这里也明确地指出了「此三者也是外在无种子的冥想」。因此,我觉得,根据「冥想状态」或者说冥想境界之类,冥想分为「有种子冥想」和「无种子冥想」这两类,它们分别对应着开篇所说的「另一种冥想」和「最高的冥想」。

  我们通常所说的,所习练的,都只是外在无种子的冥想,即有种子的冥想,非最高的冥想,只是「另一类冥想」。

搜索